笔记的六重境界
- 如何记笔记
- 7天前
- 620热度
- 13评论
笔记作为知识的载体,并不是一成不变,笔记伴随着人的需要、不同的成长阶段,发生变化。
如果要了解笔记的变化,就必须了解笔记的构成:框架是笔记的骨骼,决定了笔记结构,而决定框架的则是搭建笔记的思路,决定思路的是人的认知。这里以职场笔记为例,进行说明。
初见如流水
初入职场,工作内容较为单一,对职场知识的认知极少,几乎没有框架可言。都是想到哪里,记到哪里。有些以时间作为流水线,有些则以事情作为记录单元,记录下来。
再见如大树
随着能力的发展,逐渐开始承担项目,便以项目作为单位,记录整个笔记的进程、问题、想法。随着项目的增加,笔记内容越来越丰富。但如果仅仅是事情的增加,还不足以让笔记发生较大变化,最关键的是认知上的改变:开始追求业务的系统性。
系统性认知的出现带动了笔记框架逐渐系统化,开始尝试搭建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,例如招聘:开始考虑人才画像、招聘渠道、人才评估技术、招聘效果评估、面试官培养、招聘协同等。
三见如森林
当你工作5-10之后,单一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,开始多领域发展。还是以招聘为例:此时开始思考人才价值与人才结构,什么样的人员搭配才是最符合团队及业务的成本和收益,开始探索团队分析和人力成本管控、薪酬管理、甚至绩效管理类。不再以招聘的狭隘视角看待招聘问题,而是从整个组织效能看待。
笔记的内容也会逐渐从单一领域走向复合领域。具有系统思维的专家,甚至根据不同业务之间的逻辑,在大脑中构建整个人力资源的知识体系。
四见如环境
无论专业知识如何精深,终究具有很大局限性:过于单一或者扁平。对于工作10年以上人员,极有可能要开始接触与森林以外的东西,例如:管理学知识、企业经营与管理、人性、经济学。让人整体知识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和完善。
五见如心境
知识是理性的产物,心境则是主观,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。当外部的理性知识快速成长,但心境停滞不前时,人很难再进一步,因为:知识量大小虽然很重要,但决定结果的,往往是知识的运用。
归根结底的原因是:事情到了一定程度,专业知识效用已经越发衰减,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,心理素质之间的较量,还有全局观察和运作。心境由心性决定。心境稳定高远之人,必是意志坚定,目标明确之人。此等人善于隐忍,看准时机,出手如雷霆。相比技术专家而言,胜算更大。
此时的笔记,专业知识已经不是重点,更多的是个人感悟,领会属于自己的道,更高层次的人,已经开始著书立说了。
六见如众生
当你走出一条路,知识及其运用方法,已经深深融入到意识当中,成为习惯。此时往往通过对规则的理解、系统性的逻辑推理或演绎,就已经能推测出七七八八了。处事如弈棋,一人、一事、一言、一行就如对弈落子,不经意之间已决定事情走向或胜负。
笔记如人生,人生进则笔记进化,人生退则笔记停滞不前。反之亦然,当我们心境进化时,就不应该再专注身外的知识技能与技术,这些会禁锢人的悟性,拖慢人的成长。此乃大忌,切记。
看了下俺属于。还没看到大树的阶段。
活法不同,做法也不同,笔记是个辅助工具,有些人爱用,有些人不爱用。 例如:行动力特别强的人,有时候不太爱记笔记。
境界随质随量不断提升
嗯,是的。知识领域也会不断扩展。
看来我的路还比较远。
长路漫漫,还有吾辈悠悠作伴~~~
哈哈,看起来像两兄妹呢,感谢来访。
^_^
不仅是工具,也是认知与心境的映射,这种成长和探索望不到头
学海无涯。
笔记也算是一种成长吧!从小兵成为精英。
这下是真大佬,我估计入门槛都没有,随着时间成长吧!
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。^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