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

人等结果,总患得患失。古人云: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心态豁达,安然处之。尽人事,听天命即可,大可不必过虑。 2025年,无论世事如何变迁,都无法动摇我的计划:让自己彻底改变。一方面,德或能不配位,即使暂时得到,终究不能长久。劳碌半生,已达不惑之年,终须停下来整顿,把心境提上去,把能力夯实了,才走的踏实。另一方面,也确实需要审视工作以外的事,免得生活过得千疮百孔,破破烂烂。别的不说,生活和人际关系上的经营,就宛如空白,感觉前半生都在瘸腿走路。 以一件小事为例说明: 今晚搬床的时候,不小心把墙刮了一道长痕,队友甚是不满,小嘴疯狂输出:怎么跟你一起做事情,总是诸多波折?我自己搬都不会刮,你一来就出问题,搬个床还那么用力?………此处省略一万字。 按以往,我心里可不高兴了:我出力搬床也有错?刮个墙而已嘛,补补不就行了?难道墙比老公重要?今晚,我居然觉得没什么,安慰道:房子嘛,住起来总有损耗的,到时候攒

笔记的六重境界

笔记作为知识的载体,并不是一成不变,笔记伴随着人的需要、不同的成长阶段,发生变化。 如果要了解笔记的变化,就必须了解笔记的构成:框架是笔记的骨骼,决定了笔记结构,而决定框架的则是搭建笔记的思路,决定思路的是人的认知。这里以职场笔记为例,进行说明。 初入职场,工作内容较为单一,对职场知识的认知极少,几乎没有框架可言。都是想到哪里,记到哪里。有些以时间作为流水线,有些则以事情作为记录单元,记录下来。 随着能力的发展,逐渐开始承担项目,便以项目作为单位,记录整个笔记的进程、问题、想法。随着项目的增加,笔记内容越来越丰富。但如果仅仅是事情的增加,还不足以让笔记发生较大变化,最关键的是认知上的改变:开始追求业务的系统性。 系统性认知的出现带动了笔记框架逐渐系统化,开始尝试搭建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,例如招聘:开始考虑人才画像、招聘渠道、人才评估技术、招聘效果评估、面试官培养、招聘协同等。 当你工作5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