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佛儒墨与道法术器
- 人生之书
- 2024-10-08
- 969热度
- 2评论
从人的构成说起
人由身体、理智、情感构成,人终其一生,都在三者之中不断纠缠,直至生命终结。
身体由新生走向衰老,类似一块石头衰变回归尘土,理智基于身体,产生于社会,最终超脱于社会,理智作为唯一的理性,一生都在试图驾驭身体和情感,结果往往受制于情感。情感分内在自产和外在传递,作用于身体与理智,过分的情感容易淹没理智,为他人所用,最终沦为行尸走肉。
以前我很鄙视佛教,觉得神神叨叨的,虚伪无比,这个世界哪有什么轮回?哪有什么佛国?哪有什么满天神佛?
现在发现佛教还是有可取之处:修佛即修己,修己完满即为佛。这跟我国一直推崇内圣而外王是同一个道理,都是战胜自己,用理智驾驭情感和身体,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。你会发现,道家的主张、外国的成功学、中国的厚黑学、佛教理论、王朝统治理论,都惊人的相似。这真的很有意思。(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三章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)
而佛教的理论,则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性的本质,从而战胜它。
如果说,道家是基于宇宙运行规律,直指宇宙本源;那么佛家则是基于人性诞生、运用、超脱,直指人的核心;而儒家则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工具,社会统治的规则;墨家主张非攻兼爱,擅长科技,改造社会,是生产力的代表。四者合并在一起,你会惊奇地发现:这不就是道法术器吗?
五毒 六欲 七情 八苦 九难 十劫。
(资料来自网络和AI,供自己研究人性,战胜自己参考)
五毒:指的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五种心态或情绪,这些情绪被视为导致人心烦恼的根本原因,它都像毒素一样腐蚀着你的心灵,让你不能自拔,使你烦恼不断。 贪:对物质和欲望的过度追求。 嗔:愤怒和怨恨。 痴:无明、愚昧。 慢:自大和傲慢。 疑:怀疑和不信。
六欲:通常指的是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种感官享受的欲望,又称为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所谓“六根”。 眼让人看到美色; 耳让人听到美声; 鼻让人闻到味道; 舌让人品到美味; 身让人体验舒适, 意让人异想天开。 过分的追求这些欲望会导致痛苦。人们只有通过修行,净化这“六根”,才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。
七情:指喜、怒、忧、惧、爱、憎、欲,七种情绪。 喜即高兴欢喜; 怒即发怒生气; 忧即忧虑忧伤; 惧即 害怕恐惧; 爱即喜爱爱好; 憎即厌恶痛恨; 欲即欲望想要。 这七种情感人人都有,属人之常情。但是,其若使用得当,便会发挥正面积极作用;如果使用过当,便会对人造成伤害。所以要加强修行,做到风平浪静,不能被“七请”所随意牵动。
八苦:八苦是佛教中对生命苦受的描述,通常包括: 生苦:生的痛苦。 老苦:老去的痛苦。 病苦:生病的痛苦。 死苦:死亡的痛苦。 爱别离苦: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。 怨憎会苦:与仇人相遇的痛苦。 求不得苦:想得到却得不到的痛苦。 五蕴炽盛苦:身心的苦恼。
九难:一般指人生中可能遭遇的九种困难和挑战,这可能根据不同的文献和解读有所变化。 见识的困难:对真理的理解受限。 内心的烦恼:情绪、欲望和执念的困扰。 外界的干扰:来自社会、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。 身体的痛苦:生理上的不适或疾病。 缺乏信心:对自己修行能力的怀疑。 孤独感:缺乏同伴支持或理解。 知识的不足:对修行信息和方法的缺乏。 时间的限制: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修行。 环境的不适:不适宜的生活或修行环境。
十劫:与命运和轮回相关,通常被解读为在众多的转世中所经历的十种劫难,强调人生的艰辛和无常。又或者指的是人在修行中必须经历的阶段。 宇宙发展的阶段性:十劫体现了宇宙从形成、发展到毁灭的循环过程,强调宇宙的无常和变化。 生死轮回:十劫的概念与众生经历的生死轮回、投生和业力的作用密切相关,每个劫皆反映众生因业力而经历的不同状态。 教化的时间框架:部分经典中用十劫的时间概念来说明佛陀的教化过程,即通过不同的教法和智慧引导众生走向解脱。 众生的修行过程:十劫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的不同进展,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最终的觉悟。 历史与未来的循环:十劫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,体现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相互关系,突显未来可能出现的轮回与变涩。 无常的教义:十劫强调了无常的道理,告诫众生要珍惜当下,努力修行,以期超脱于轮回之苦。 对比与反思:通过对每个劫期的理解,修行者可以更好地反思自身的生命状况,从而激发更强的修行意愿。
作为曾经的唯物主义,经历过几次鬼神事后,就不纯粹了。世上有鬼神和信仰,佛,耶稣,都存在。只不过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法,世上大部分的文字典籍,都是在宗教创始人去世后撰写,所以不太纯粹。比如佛教在宋经历过三教合一,儒释道混在一起互相影响。很多现在理论和说法,等于是国人自己写的,以前是六经注我,后来我注六经。经典文集就没法说,是不是真是原始典籍。
我跟你想法一样,对于经典书籍是否能真的传递老祖宗的思想,存了一些疑虑的。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,释迦牟尼和王阳明一样,都是不喜欢写书,大多数都是弟子或后世人写的。